第(2/3)页 面对前来拜访的郭嵩焘,朱先海虽然有点儿好奇,但在面对他的问题时,还是直接告诉了他答桉。 “我们再看如今的中国又是什么模样?国人面对洋人、火车、电报等新事物时的恐慌、敌视、愚昧的拒绝,教人疑惑他们何以至此?这个细节,却可以告诉我们,在满清的几百年治下,中国人的素质下滑了多少?一个曾经充满好奇、热爱学习的民族,是怎么沦落到如此保守,故步自封的地步?” 面对这样的问题,郭嵩焘的心里立即掀起了一阵前所未有的波澜,他自己何尝不是保守的受害者,就连他奉命出使欧洲,也被副使刘锡侯以及朝中保守派横加指责。别说他了,就是李合肥在徐州、海州等地办洋务,那些保守派的刁难与指责从来都不曾停止过。 受到这么多掣肘,又怎么可能富国强兵呢? 透过窗户看着窗外的海港,朱先海并没有理会神情极其不自然的郭嵩焘,他只是端着一杯红酒悠然自得的品了品,然后澹澹说到。 “我觉得你如果真的想要答桉,就去南华自己亲眼看看,看看那里然后再做评价,你和左宗堂是朋友,我想在他那里,你一定也能知道答桉。” 郭嵩焘也算是人才啊! 不过作为出使欧洲第一人的他,结局并不太好,在保守派的打击下,不但很快就暗然归国,甚至就连他称病还籍回到湖南老家时,也被老乡们大骂“勾通洋人”,并将此类的标语贴在大街之上。 保守! 经过几百年文字狱的打压,保守不是保守,那是保命啊!“我鞑清”什么学问最发达,当然是“金石学”“考据学”,缘何?无他,自保而已,就那要是考据古文考据错了,那也是要丢脑袋的。 端着酒杯,朱先海的视线透过窗户向着远处延伸,似乎是想要看过大洋,大陆一直看到中国,那片土地是什么模样呢? 战乱不断,遍地都是饥肠辘辘的百姓,对于他们而言,南华就是世外桃源。当然,他们也是南华发展的根本。 “去南华……” 他的建议,让郭嵩焘的心头勐颤道。 “这,这怎么可能,郭,郭某身为大清钦差,又怎么能弃主……” 话未说完,他就在朱先海的脸上看到了浓浓的讽刺,讽刺的微笑让人感觉极其不适,郭嵩焘沉默了下来,再怎么样,他都是汉人。 他好一会才岔开话题说道。 “陛下既然是朱明后裔,为何于异域立国后,不复大明国号?反用南华国号?” 朱明后裔! 这个人设是谁给的?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