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通过与朱媺姕的视频,真切看到傲波城艺人之多,作为皇帝朱媺娖所思所想却是与郝光明等人不同。 她柳眉微蹙着道:“根据锦衣卫的汇报,傲波城如今有民一万三千余户,人口不过六万余,可却有近万艺人。 这就意味着,傲波城几乎六人就要供养一位艺人。如此偏激,恐怕傲波城之繁荣难以持久啊。” 郝光明不完全赞同朱媺娖这番话。 他笑道:“老婆你想多了,通过潞王出台的政策来看,傲波城虽然吸引了很多艺人来,可潞王领供养的只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部分而已,估计最多只有十分之一吧。 而那些慕名而来的艺人,多半是怀揣着梦想自费过来的。他们在傲波城总要生活、消费,如此反倒刺激了傲波城的经济。 如今傲波城艺术之都的名声不仅传遍的东方,甚至连西方人也闻名而至,等于是让城市有了标签,打造了城市品牌。 也许以后潞王领能够靠着‘艺术之都’的名号繁荣数百年呢。” 听了郝光明的反对之语,朱媺娖并没有生气,反倒是若有所思。 她虽然一直在吸收后世的知识,但毕竟行动被局限于竹林老宅之中,没法真正融入到那个世界中。所以,对一些事务的看法,和郝光明这个真正的后世之人终究有所不同。 像傲波城的发展,在她看来过于极端,必不可久。 可在郝光明看来,却反倒是一种可以令城市长久繁荣之法。 仔细想想也是。 一座城市,即便是背靠金山、银山发展,金山、银山也有枯竭的时候。 可城市的名声和文化底蕴却是可以长久留存的——只要以后的傲波城管理者能够延续如今朱常淓的一些政策,傲波城便能保有艺术之都的名号,并因此长盛不衰。 当然,若是以后的潞王悟不透这其中的道理,甚至厌恶朱常淓痴迷艺术之事,在其之后全盘更改相关政策,使得人亡政息。 那傲波城“艺术之都”的名号恐怕就只能拥有几十年,底蕴也不会深厚,最终归于平凡。 ··· 朱媺姕坐着马车跟着朱常淓一路入城,直往潞王府而去。 她惊讶的发现,这城中竟然还有不少西洋艺人。以乐师最多,其次是画师。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艺人,表演的东西她根本看不懂,又或者只能以杂技视之。 陈永华、贺铭以及明家四姐妹可以说是大开眼界。 第(1/3)页